2024年11月21日星期四
动态播报
续航里程350公里电动车,用户不买账,厂家怎么办?
2021年02月01日 21:09:00 来源:雷洪钧 访问:
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其顶层设计是纯电驱动。纯电驱动是政策用语。通俗地解释,电机驱动车轮就是电驱动。而“纯”字的基本意识是,驱动车轮,只有电机驱动,没有其他动力装置,即内燃机不直接参与驱动车轮,也排除压缩空气动力、液压动力驱动等其他动力装置。
车辆纯电动驱动,没有什么困难。电机是一个比较成熟机电产品,无轨电机、电动机车(火车)都是电机驱动。但是目前车载电源能力不足。客观地讲,目前动力电池能量,只能满足电动汽车续航里程350公里(过去能力更差)。但是用户对续航里程350公里的电动汽车,不买账,厂家如何办?于是各路高手,给企业指点迷津。
一、院士的观点
近日,陈清泉院士回答媒体采访时说:
1我认为电动汽车不需要装太多的电池,这样即不利降成本,也不利于节省资源,一般用途装载50度电左右应该可以;
2我认同所提出的充电5分钟跑200到250公里,不必充满,装50度电左右, 这是现实可行的;
3从综合效益考虑,根据目前的电池技术水平,提出充5分钟跑200到250公里最现实可行。
陈清泉院士是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创始人及现任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厂家对其建议,必须认真听取,但是不是厂家一定要按院士的建议照办呢,就不一定了。理由是,陈清泉院士没有说,听了他是建议,能保障企业盈利。

二、用户的观点
用户对电动汽车的吐槽,基本上集中在两点,一是续航里程短,二是充电时间长。
以上纯电动公交车为例,每一天运营里程在200公里(年统计上的平均数据)以上,要求电动公交车续航里程280公里是基本的,理由是,公交公司要应对一些突出情况,必须保留一个安全里程。
出租车每天运营里程在500公里上下,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目前在350公里,无法满足运营要求。如果双班运营,自然续航里程在1000公里。出租司机是要养家糊口的,每天是要交“租”子的。
武汉到襄阳市是300公里,到十堰是500公里,商务上必须开车去,要求电动汽车续航里程1000公里,不苛刻。交通工具是为商务活动服务的。
如果电动汽车的技术指标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他自然就买内燃机汽车。
三、日本丰田公司的观点
日本丰田公司的混合动力汽车产品做得很好,世人皆知的事情。基于目前的电池技术水平,厂家的选择,最好是做混合动力汽车,东风公司和上汽集团的实际做法,也的确如此。

开发电动汽车必须对标燃油车的指标。厂家研发产品,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到导向。用户是买家,厂家不得不听。厂家可以不听,用户可以不买。按用户的要求去开拓市场、去开发产品,是厂家的基本原则。
四、笔者的理解
基于目前的电池技术水平,院士的观点比较理性,但是用户的需求的刚性。厂家在理性的基础上,必须考虑市场的要求。
目前厂家困境是,听院士理性的,开发的产品,没有市场;听用户的刚性需要,技术上又无法满足;做混合动力产品又不符合产业政策;厂家做一个新产品品牌宣传语,大院士不仅质疑,且号召大家不要相信;接下来,媒体不依不饶,提升到企业家操守、品德拷问。

五、做新能源汽车的厂家,难
国家领导人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必由之路”的号召。汽车厂家必须转型做新能源汽车。国家顶层设计,已经明确纯电动驱动,厂家已经没有别的选择。
要做纯电动驱动的汽车,瓶颈是动力电池的比能量太低。经过20年的努力和创新,中国已经建立完整动力电池产业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离纯电动汽车的要求,还是比较远的。目前动力电池,只有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但是磷酸铁锂电池比能量已经接近理论值,而三元811电池,只听楼上脚步声,却不人下楼。
没有满足市场要求的动力电池,车厂如何做得出满足市场要求的新能源汽车呢?
做新能源汽车的厂家,只有一个“难”字。

六、做新能源汽车的厂家,困
笔者比较赞同陈清泉院士观点“不宜对商业性的信息进行点评”的观点。“基于目前的电池技术水平”上,政府要求汽车厂家,做纯电动汽车,已经是在为难主机厂了。
科学家的任务,一是攻关,二是科普。科学家要做自己事情,努力去“改变动力电池技术”目前的水平。目前电动汽车的有一些指标不如传统汽车,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没有到位,没有提上来,这个不是汽车厂家,能解决的,还是科学家自己要做的事。科学家做不出高能量的动力电池基础研究成果,却要求汽车厂家,只能做“跑200到250公里”电动汽车。是不是科学家在为难企业呢?
目前城市越来越大,比如武汉市三环已经是接近100公里,还有四、五、六环呢?续航200到250公里纯的电动出租车,运营公司敢买吗?
厂家不吃是财政饭的科学家,也不是财政饭的科学家高新的老师。媒体,尤其是官方大媒体,不要帮倒忙。对厂家的品牌宣传,要宽容一些。厂家的品牌宣传,如果厂家做了虚假宣传,用户会投诉的,还有《广告法》约束。目前厂家做一个新产品事前宣传,大小媒体,开足马力,予以声讨,有必要吗?
厂家对自己的新产品,做一些宣传,是自己分内的工作,续航里程200、300、500、700、1000公里是给消费者的选择的。
总之,把企业“困”住,是在改善营商环境吗?

七、如今,中国做新能源汽车的厂家如履薄冰
这些年来,中国做新能源汽车的厂家如履薄冰。国家提倡发展新能源汽车,积极支持其发展,给予了购置补贴。
1国家的号召,政策在鼓励,厂家不响应不行;
2厂家积极争取补贴吧,有骗补嫌疑;
3厂家不要补贴吧,成本的确太高;
4厂家对新产品做一个预热宣传,产品还在试制,大科学家予以质疑,媒体予以声讨,骗子帽子就已经带在企业头上了。


八、笔者观点

厂家不是政府,不是红字会类的公益单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要解决社会就业,企业是要盈利的,企业是要交税的。厂家对新产品做一个预热宣传,即使企业宣传有一些吹“牛”成分,也是博一个眼球而已,客观上,没有危害社会,没有不损害消费利益。官员、科学家、媒体不宜太敏感了。

退一步,企业不做一些品牌宣传,大大小小的座谈会、高峰论坛说什么呢?商业类、展览类的座谈会、高峰论坛,不就是为企业做品牌宣传,提供舞台的吗?

产品品牌预热宣传不是在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述,也不是申报自然科学奖。吃瓜的爱好者,对产品品牌预热宣传予以评头论足,也是一种乐趣而已。


扫一扫

公交信息网微信公众号
bus_info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7-2019 bus-inf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设计备案号:沪ICP备17055837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04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