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通勤监测报告》)发布会于7月2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主办。开展年度通勤监测研究是中规院的学术品牌“中规智库”发挥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咨询作用的重要学术领域,自2020年报告首次发布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通勤一度成为社会媒体的热门话题。
交通分院院长赵一新做主题演讲
中规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赵一新作了题为《<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发布与解读》的主题报告,指出“从人的视角审视城市空间,用数据给城市通勤画像”是通勤监测工作的初心。《通勤监测报告》以互联网位置服务和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数据为依据,选取42个中国主要城市,汇聚2.3亿人的大数据职住和通勤样本,从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三个方面的10项指标,呈现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画像。
一是居民通勤状态改善的两个最显著特征是极端通勤减少、通勤距离缩短:超过百万人极端通勤得到改善,同比降低1%;21个城市通勤距离缩短,深圳、西宁、银川减少最多;居民搬家和换工作时对改善通勤状态给予更多考虑,多数城市的城区-郊区通勤减少。
二是城市通勤空间条件恶化的两个显著趋势是职住分离增加、公交保障降低:14个城市职住分离增加,武汉、重庆、厦门、宁波、南昌等最显著;45%的通勤者45分钟公交可达,轨道交通里程少的城市公交保障能力下降;2020年全国新开通100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然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平均仅提升1%,北京、广州、南昌、南宁、青岛、上海等城市这一指标甚至不升反降,虽然有疫情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仍需要关注轨道交通的网络客流效益。
三是深圳和武汉是改变最显著的两个城市:深圳是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提升最快的城市,保持了超大城市中最低的职住分离度,有效提高了4%的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使其在约40公里的空间尺度上实现高效运行,并成为平均通勤距离减少最多的城市;武汉是职住分离度和平均通勤距离指标恶化最快的城市,职住空间的变化使武汉的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下降2%,公交通勤保障能力下降2%,导致通勤时耗增加,武汉也是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下降最多的几个城市之一。从发展趋势来看,城镇化进程中,主要城市的职住分离趋势还会增加,更需要关注公共交通系统的通勤支撑效率;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空间条件、经济保障能力带来城市间职住、通勤特征的差异,合理的空间布局、高效的交通组织是实现幸福通勤的主要途径。
此外,中国主要城市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总体平均值为5.7吨/日,换算每人、每年(往返)通勤交通碳排放量为0.29吨。短距离通勤和绿色出行有助于降低碳排放,超大城市中深圳的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为5.5吨/日,远低于多数特大城市甚至大城市中长沙、苏州和西宁,这受益于深圳良好的职住平衡、相对较短的通勤距离和超过75%的绿色出行比例。
发布会预告片
报告看点
10项指标
42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