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事公共交通的原因,所以对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效果是质疑的。近期疫情,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观点,特别关于如何看待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有了新的视角:基于消费振兴立场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一、国家层面的交通是什么?
从交通强国建设来讲,交通是国家战略的支撑,既有一带一路的交通网络体系,更有交通技术、装备的输出,还有汽车工业的全球竞争格局。
交通强国建设,根植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要实现硬件如全球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要实现交通装备、技术及方案输出,要实现产业竞争能力提升,这是战略!
其次,汽车产业占全国GDP比重已接近2%,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将促进汽车工业的位置更加凸显,这是地位!
综合来看,国家层面的交通更加宏观,具有战略性、全局性,而汽车工业发展及市场发展是事关立场的问题(第一个约束条件)。如果,汽车销售不出去,可能影响大局,这是关键,也是谈公共交通的重大背景,脱离这个谈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就会像我此前一样,依然停留在技术层面,然而,技术是难以解决立场问题的。
二、拥堵的本质是什么?
拥堵的表现是道路上车辆太多了,或者说道路规模无法承载行驶的车辆规模。注意,拥有车辆规模与道路上的车辆规模不是一回事(第一个变量)。
道路上的车辆规模的背后是交通需求,是社会经济活动驱动的。这个具有相对刚性,当然如果网络、通讯技术重构社会经济活动发生的场所,整个出行又将发生颠覆性变化,交通需求减少可能发生。
因此,基于当下社会经济活动形式,拥堵的本质是交通设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驱动的位置移动需求,交通需求是相对刚性的(第二个约束条件)。
三、公共交通是干什么的?
先不谈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和民生定位,公共交通应该聚焦什么?聚焦共性、稳定的交通需求。
在驱动位置移动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有规律可循的是通勤需求,公共交通的根在这。通过公共交通聚合需求,集约出行,从而实现减少道路交通流量的目的。然后,再去考虑公共服务涉及覆盖问题、民生问题,向低需求、空白区提供基本公交服务。
在道路资源约束下,应该多使用公共交通以减少交通流量;但要让人选择公共交通,就应该让公共交通具有吸引力,这是递进的关系。至于什么叫有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第二个变量),本人有多篇文章涉及,就不赘述了。
四、城市交通拥堵治理面临什么形势?
大中城市因为人口规模、城市布局等问题,职住分离产生基本出行需求,表现为客流时空集中、车辆时空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特定规模下,最终可能形成拥堵。随着城市吸引力增加,人口增加,出行需求增加,从而拥堵有加剧蔓延趋势。
汽车工业发展促进汽车成本下降,在汽车市场身负经济发展使命背景下(第一个约束条件),城市车辆规模持续增加趋势在所难免。当然,汽车规模增加导致拥堵的关键是,这些汽车得上路。
面向城市拥堵,倡导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是对的,试图通过集约出行减少交通流量,从而让道路可承载,拥堵得以缓解。
这里就出现了问题,消费振兴鼓励引导购买车辆,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本质是期望减少使用私人交通,产生的一个问题是:那买车干什么?(第一个需要解决问题)
五、公共交通怎么优先发展?
应该讲,站在交通谈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会引导到调度、线网技术层面去,更多聚焦行业管理,聚焦客流多寡、增减上去;站在城市角度谈公共交通,会引导到公共交通吸引力层面去,更多聚焦行业建设(资源协同),聚焦吸引力要素匹配;但站在更高或社会经济整体去看,应该引导到哪去?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问题:鼓励车辆规模增加前提下(立场问题不需讨论对错)倡导使用公共交通,实现缓解城市拥堵(第二个需要解决问题)。
所以,无论拥堵治理还是公共交通优先发展,都是带着镣铐跳舞:小汽车市场需要蓬勃发展,公共交通应该有吸引力,拥堵应该缓解。真正结合的地方在哪?回到约束条件及需要解决问题,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操作空间在哪:两个变量问题。
1.如何实现多买车但少上路?
2.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边界与优先程度是什么?当然,背后的隐形问题是拥堵容忍度。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限行但不限购,限行越细化,车辆规模增加趋势就会越强。这样看来,有些地方限行措施与国家内在发展需求是高度契合的。
第二个问题估计可以有有很多视角。比如从个人来看,首先要实现城市中心区域公共交通有吸引力,启动限行措施;其次在中心区外部设立交通缓冲区,这些区域公交服务水平一般,同时须设立大型停车场实现P+R换乘,用私人交通换乘通向中心区的公共交通。
五、结语
视角不同、结果不同。根据本人《决策立场与层级》及《立场来自于哪里?》,立场是方向。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并不独立存在,必须紧密根植于国家发展的更大宏观环境中思考,在约束条件中寻找合理值,构建符合终极立场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站在这个角度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在国家层面属于解决大城市病的一个策略而非战略,认清这个有助于摆正位置做更多实事求是而有合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