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相对论”——公交都市底层逻辑辨析
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主任/副教授 张汝华
张汝华先生从相对性的角度,分析移动性与空间、经济、人文之间的基本关系,阐述公交都市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内在价值。
1、空间膨胀效应与可达性悖论。移动性增强必然引起用地空间扩张,空间扩张的程度大于移动性增强的程度,欲速则不达,反而使可达性降低。小汽车这种自由快速的特性使空间膨胀效应远高于公共交通主导的方式,公共交通的快速不自由和慢行交通自由不快速的特性组合,成就了公交都市紧凑型用地和高可达性的完美。
小汽车是公交的天敌,汽车市场刺激与公交都市发展愿景、汽车化导向的空间扩张态势与国土空间保护政策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2、空间膨胀效应导致空间竞争力下降。汽车化刺激空间过度膨胀、过度消耗,可使GDP上升,却使经济竞争力下降,并致侵略成性。坚持空间正义与可持续发展,空间经济体必然以公共交通为主导,锚固高密度集约化发展的主体空间形态,避免发达国家普遍汽车化导向的陷阱。
3、空间膨胀效应引起社会关系疏离。基于地理学第一定律,汽车化导向低密度、郊区化蔓延,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远离,必致社会关系疏远。大空间与幸福感无关,与和谐社会理念背离,也只有坚定公共交通导向的空间集约主义道路,才是人类发展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