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没有坐过公交车了?在有地铁的城市,大量上班族可能一直是坐地铁出行。没有地铁的中小城市,很多人又是骑电动车上下班的。
更不要说近年来私家车的大量出现,又分流了公交车的客源。这就使得各地公交车的运营变得越发艰难,甚至有些城市,还曾试图关停公交车的运营。
那么,公交车经营困难,具体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未来在客流量减少的局面下。公交车是该进行转型呢?还是真像有些人所说进行关停?
要说清楚这几个问题,首先得先看清楚,公交车的客流,具体被分流到哪里了,实际又被分流了多少。
今年2月份,漠河率先表示,市内的公交将停止运营。紧接着在同一月份,商丘也表示,要停止市区内公交线路的运营。
不过,两地发布消息后,由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很快又宣布撤回此前的规定,表示公交车将继续运营。
虽然目前国内还没有停止运营的城市,但是拥有公交线路的城市,确实有些在跃跃欲试。
从整体来看,公交车的客运量一直在持续下降。2019年,全国公交车的客运量为691.76亿人,相比往年下降了0.8%。
到了2020年,公交车的客运量下降到了442.36亿人,下降的幅度达到了36.1%。2021年,客运量有所回升,为489.16亿人。但是到了2022年,这一人数又下降到了353.37亿人。
所以整体看,近几年乘坐公交车的人下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然,这其中可能还有2020年到2022年间,疫情影响人们出行的因素。至于这个因素的影响有多大,需要看未来几年的数据才能对比出来。
不过也有数据显示,在更早的时候,公交车整体的客运量就在下降了。统计显示,从2014年到2019年间,公交客运量的年度下降率在2.41%左右。
这是整体的下降情况,具体到每个城市,又有一定的差异。北京在2019年的时候,客运量还能达到31.34亿人。到了2020年,人数直接腰斩为18.84亿人。2021年的客运量有所上升,但到了2022年,又进一步下降到了17.26亿人。
客流下降,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交没钱。今年初,天津的一些公交司机表示,企业一直在拖欠工资。数据则显示,去年天津公交的总营收只有5.9亿元,亏损却达到了7亿元。
所以有观点就认为,像天津这样的一线城市,公交运营都出现亏损,其他的中小城市,情况可能更严重。
坐公交车的人在减少,有近年来被分流的因素,也有长期以来持续下降的因素。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二线的大城市,乘坐公交车的人,原本就少于乘坐地铁出行的人。因为大城市区域面积大导致行程远,乘坐地铁出行在时间上更有保证。
除了被地铁分流之外,大城市早先私家车的保有量就比较高,因此还有一部分群体多年来始终是自驾出行。这两项因素,使得一些大城市的公交客流,很早开始就在逐步下降了。
而在三线以下的中小城市,虽然没有地铁,但是近年来有大部分的公交客流,让猛增的私家车节流了。
交管部门的统计显示,截至到今年上半年,国内的私家车已经突破了3.28亿辆。这其中,有超过2亿辆的汽车,是在2012年之后这短短十余年增加的。
尤其是最近几年电动汽车的横空出世,无论是价格还是其他优惠措施,都大大降低了公众的购车成本,这也使得汽车的增速变得更快。所以,更多城市公交客流的快速下降,应该跟私家车的快速增长有一定关联。
还有一个长期的因素,便是多年来电动自行车的增长。自从1999年电动车在国内出现,此后二十多年,它的数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截至到2022年,国内电动自行车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5亿辆。
像南宁一些城市,更是成为了电动车的王国。这一因素,则长期分流了公交车的客流。
地铁、私家车、电动自行车这三个主要的因素,从各个层面和不断时段,对公交车的客源分别进行了截流,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不少人的出行习惯。
分析显示,现今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中小城市,乘坐公交的主体是老年群体。因为相比于上班赶时间的年轻群体来说,老年人的时间充足,对于出行效率没有年轻人那么敏感。
其次,在有地铁的城市,由于地铁站都修建于地下,老年人上下进出地铁站,不像年轻人那么便利,所以他们也更愿意乘坐地面的公交车。
但是,相比于年轻人每天上下班都要出行的频率,老年人的出行频率相对较低,有些老人可能隔几天才会出行一次。
这样一来,在其他客流减少,老年人出行频率又不高的情况下,公交车的营收自然就不会增长,相反却在一直萎缩。
除了老年人之外,各地的中小学生群体,也有很多是固定时段乘坐公交车出行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群体的数量不够庞大。而且,有的学生家里有私家车,出行由家长接送,还有的学生骑自行车出行。因此,学生客流量群体也不稳定。
各地的调查也显示,多数人早就不考虑坐公交车了。地铁出行在大城市是常态,中小城市要么开车出行,要么骑电动车。除非在没办法停车或者没有地铁的情况下,人们才偶尔搭乘公交。
由于客流量持续降低,年营业额持续减少,不少公交车甚至都去赚外快了。
就在上个月,广州、郑州、襄阳、十堰、泰安等城市的公交公司都宣布,未来的公交车,可面向婚庆提供租赁服务。
比如在泰安,距离在10公里内,租赁一辆公交车的价格是350元,而且公交公司给配备司机。在涡阳县,公交车租赁一天的价格为1200元。成都同样也有这项业务,一天的价格也在千元左右。
公交车都“不务正业”了,有些观点就认为,下一步是不是真该把公交车当成历史文物了。
需要明确的是,公交车是以提供和保障公共出行服务为先,盈利是其次的。哪怕是经营亏损,政府每年也会补足差额。
比如天津市,年初有司机反应拖欠工资,9月份市财政部门拨款7亿元,专门给了公交集团使用。
再比如商丘刚宣布公交停运,市政府就声明会给予公交集团帮助,确保公交车能继续运营。
上述情况都表明,公交面临客流量减少的局面,可以进行整改,但完全停运是绝对不行的。其中的原因,也是多个方面的。
首先,地铁虽然分流了公交车的客流,但大部分城市其实是没地铁的。截止到2021年,我国一共拥有691座城市,地级城市297座,县级城市394座。
从人口规模上来看,100万以上的城市都属于大城市。国内超100万人口的大城市,目前有105座。而目前开通有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城市,只有55座。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拥有地铁的城市还是少数的。假如把所有的公交车停运,其他没有地铁的城市,连唯一的公共交通都不存在了。这些人的出行需求,难道都由私家车或者电动车来承担吗?
诚然,近几年私家车的增速很快,但是它还远远承担不了所有人的出行需求。截止到2022年,国内城镇的常住人口为9.2亿,农村地区常住人口为4.9亿。
私家车的保有量虽然超过了3亿,但这是总的增长数量,相比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这点汽车还拉不完14亿人口。
当然,汽车的保有量是以家庭为单位增长,而不是以个人而增长的,有了汽车的家庭,会影响到全家人的出行习惯。但即便如此,汽车的保有量,还是没有达到能完全承担起出行的地步。
同理,电动自行车虽然增速有很快,但同样也做不到完全取代公共交通的地步。
而且,现阶段看起来公交车客流量在减少,但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情况。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出行同样也会发生变化。
先说老龄化的情况,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超过2.6亿,65岁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了7%。在12个省份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甚至超过了14%。
根据这一发展趋势,到2040年,我国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超过总人口的30%。
试想一下,在老年人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人们的出行是乘坐公共交通多呢?还是自己开车或者骑电动车的多呢?不言而喻肯定是前者的出行群体较多,所以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不管是公交车还是地铁,未来的运营还得更加深化。
除了老龄化的趋势,会影响大众的出行习惯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城市的拥堵。
根据2022年的交通调查报告显示,国内最拥堵的10大城市除了北上广外,还有重庆、长春、杭州、南京、武汉、沈阳。
而在全国44座城市中,因为拥堵,通勤的单程时长都超过了一个小时。导致拥堵的直接原因,自然是私家车的持续增长。
虽然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尾气排放产生的污染问题,但是并不能缓解交通拥堵。未来私家车的保有量继续增加,各城市拥堵的情况只会更严重而不会缓解。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当私家车的保有量,超过人口一半数量甚至更多的时候,你能想象那是一种何等恐怖的拥堵场面吗?
换句话说,未来的城市拥堵达到一个临界点后,人们的承受力也会达到极限。这样一来,就会倒逼人们去采取改善和缓解措施。其中,公共交通出行肯定是必要的一个选项。
所以综合来看,公交车现在面临的经营困难的局面,并不会成为它被取消的理由。反倒随着人们的出行习惯不断变化,它在未来的重要性或许还会提高。
也因此,围绕公交车的运营,可以从多种层面进行改革,比如减少线路的频次,或者是拓展其他经营业务。但不管怎么改,它绝对不能消失。
因为从公共出行的角度去看,公交车的存在就是兜底的。它保障的,是整座城市全体大众的出行权益,至于其他的出行习惯再丰富,都做不到像公共交通这样,能百分之百的保证。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