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星期一
动态播报
从刀郎歌词“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话说乌鲁木齐公交发展 | 公交故事
2024年10月18日 16:15:00 来源:新疆公交 建华 钟鸣 访问:

六根棍的公交车 见识过吗?

行驶在街道上的“六根棍”。图/乌鲁木齐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六根棍”是啥?

上世纪20年代的乌鲁木齐大街小巷,时常传来“嗒嗒”的马蹄声,车夫挥舞着长鞭,人们坐在马车上欢声笑语。由于马车是由横竖六根圆木组成,因此老百姓称其为“六根棍”,维吾尔语叫“哈迪克”。这可以说是公交车最早的雏形。

马拉六根棍车,是乌鲁木齐市发展历程中最早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在20世纪初期,许多市民、商家出行、购物,都是乘坐六根棍车代步。这种车类似于现在的出租车,招手即停,乘坐方便,每车可乘坐七八个人。乘车人还可根据路途远近与车主讨价还价,价格谈崩了,没关系,还可以很快等来其他车主。

据居住在二道桥的见证人胡家合·买买提介绍:六根棍车为长方形四轮平板车,长约2米,宽约1.5米,分别由六根半粗圆木组成,因此叫做“六根棍车”。拉车的马匹,多为一匹马,使用两匹马的很少。当时,依靠六根棍车做生意的人很多,市区内大约有一二百辆,赶车人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他们整天在二道桥、山西巷子、南门、十字街(大十字)、小十字等几个热闹场所流动。由于车多人少,大家相互竞争,开始从服务质量上下工夫,分别在车上铺上厚厚的羊毛毡子,表面再覆盖一层高档羊毛毯子,尽量让乘客坐得干净、松软、舒适。夏天的时候,车主们还各自在车上搭起彩色的凉棚,红的、黄的,绿的,一路从身边驶过,在城市,形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

在赶车人中,很多市民都非常喜欢一个叫艾尼瓦儿的十五六岁“巴郎子”,他不仅嘴甜、热情、主动帮乘客往车上提东西,他的六根棍车也很好,收拾得也十分干净。艾尼瓦儿喜欢唱歌,见什么唱什么,歌唱得幽默、滑稽,常常逗得乘车人捧腹大笑。冬天零下30多度,冰天雪地,车子打滑,春天冰雪融化又成了泥浆路,一年四季,车子稍不留意就会翻车,艾尼瓦儿经常牵着马步行走在前面,在人们的印象中,他的车从没有出过事。

六根棍车曾经在乌鲁木齐的历史舞台上红火了30多年,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才逐渐在市区街道上消失。

早期公交车两次“夭折”

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生活在乌鲁木齐市的人,很少有人坐过公共汽车,所以,至今许多老人都无法打捞那段记忆。而事实上,早在1939年夏天,乌鲁木齐市便拥有了真正的公共汽车。

据历史资料记载,1939年初夏,乌鲁木齐市曾开通了两条公交运行线路。一条是从老北门(今北门花园以东)至新疆学院(今新疆大学),沿途设立了四个站点,分别是南门、山西巷子、二道桥、南梁;另一条线路是从老东门(今前进路东端)至大西门(今中山路新中剧院门前),沿途设立的三个站点为鼓楼站(今前进路与建国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观音阁(今建国路与东风路交叉十字口一带)、东大街(今天山百货大楼门前)。

当时开通的几辆公共汽车,全是从前苏联引进的老式客车,沿途所经过的街道路面,是由石子和沙子铺成。由于车辆老旧,故障频繁,经常在路上抛锚,再加之汽油、汽车配件等物品的缺乏,早期的公交汽车在市内艰难运营了一年多之后,于1940年秋天停止了经营。市区的交通业仍由六根棍马车代替了。

时代的步伐,总是在不断更新、尝试中前行,一切都是从无到有,从生疏到成熟。1946年4月,乌鲁木齐市又开始试办市区公共汽车,并于同年10月投入运营。这次开通的只有一条线路,从建新门(今北门花园一带)直达新疆学院,中途没有其他站点,所使用的车辆仍然是前苏联16座旧客车。可是,由于当时疏忽管理,道路质量差,开通运营不久,汽车挡凤玻璃便多处被打碎,当时因无处及时更换玻璃,车内整日尘土飞扬,再加上票价昂贵,天气寒冷,逐渐便失去了乘客,从而不得不终止运营。

在经历了两次失败后,1953年,新疆解放后的第三年,乌鲁木齐市再次向公交行业挺进,当年就开辟了城市公共汽车站。这一次终于获得了成功,并在以后的发展中飞速猛进。到1965年,乌鲁木齐市已正式成立了公共汽车公司,开辟了营运线路15条,拥有公交汽车118辆。

到了1953年,新疆和平解放后第四年,乌鲁木齐市成立了全疆第一家公共汽车企业——新疆省迪化公共汽车站。这个当时有8辆公交车、43名员工的汽车站就是如今的乌鲁木齐公交集团公司的前身。

1953年,乌鲁木齐市公共汽车站全体同志合影。

上世纪五十年代:慢吞吞的“乌龟车”

李贵健是公交行业的老职工。据他介绍,1957年8月,他从兰州军区转业到迪化公共汽车站(当时已改名为交通局公共汽车队)。李贵健说,当时的公共汽车队共有3个分队、30多辆车,他是公共汽车队1队的队长。大部分车辆是从自治区客运公司淘汰的半报废车,车厢只有1米多高,站着的乘客只能弓着身子。坐上一路腰酸背痛,加上车跑得慢吞吞的,人们把它叫做“乌龟车”。

1965年,交通局公共汽车队正式改名为乌鲁木齐公共汽车公司,当时有公交线路15条,汽车118辆,100余名驾驶员。李贵健说,那时汽车公司已经配上了国产的“解放牌”汽车,“1965年夏天,我亲自到北京接了15辆解放车,当时看到自己国家产的车,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1959年,乌鲁木齐女交警正在指挥城市交通。

“文革”公交车“美丽冻人”

对于在文革时期的发展变化,乌鲁木齐市的许多市民都不再感到陌生。如今仍工作在一线的老司机师傅们更是记忆犹新。据现今公交六分公司张玉恒队长、李新民师傅介绍,那时候,公交公司下属有两个管理机构:公交一场、公交二场。所投放的车辆全是从北京、上海购置来的新款车型,前苏联的老式客车已全部被社会淘汰。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产的新款客车,与现在的空调车、天然汽车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当时的运营车辆,开关车门全是由手工操作,乘务员手拿摇铃,用维、汉两种语言报站名,待乘客上下车完毕后,“叮铃铃”遥响手铃,汽车才开始起步。进入寒冷冬季的时候,司乘人员都要穿上皮大衣、毡筒子,戴上皮帽子御寒。汽车在站点停靠时间稍长一些,传动器就会被冻死,司机不得不下车点燃喷灯烘烤。那时的公共汽车上,摇把、水壶、喷灯,是司机师傅离不开的“三件宝”。

据张玉恒师傅介绍,在1976年前后,乌鲁木齐市区最长的公交线路是1路车,全程有14个站点,34辆车。沿途经过的市区街道两旁,皆是土木结构的平房。那时,除“八楼”车站有一座50年代建成的8层楼房外,其他只有南门大银行、二道桥商店是两座三层和四层的楼房。如今的友好路和友好商场,在文革期间是市民购物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公交车上下乘客最拥挤的地方。

九十年代公交“车吊人”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几乎所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乌鲁木齐人都有这样的感慨“:“乘公交车真难!”

“那时,如果谁认识一个公交车司机,那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50多岁的李新民师傅告诉记者。

“一辆车四个工作人员,前门、中门、后门售票员各一个,加上一个司机。许多时候,四个人都拦不住挤车的人,尤其到了冬天,人们挤得更是厉害。每到一个站点,人根本就拉不完,假如赶上下雪、下雨天和上下班高峰期,车门都关不上,大冬天的,车在路上走,前门、后门几乎都吊着人。就那样,许多人还是坐不上车。”

“不是身强力壮,根本就挤不上去。”李师傅双手比划着说。那个时候的公交车司机,按李师傅的话说是“很吃香的职业,”如果要是哪个人认识一个公交车司机,那真是值得时常炫耀的事情,可以直接从司机的驾驶室上来,免受一番挤车之苦。而学生和年老体弱的人,根本就挤不上车,只好一大早起来走路上班或上学。

话说当年的“大通道”

熬过了艰苦创业阶段,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乌鲁木齐公共汽车公司成立,线路增加到15条,配车118辆。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北京出现了大容量的铰接式公交车,乌鲁木齐市公共汽车公司决定自己制造一台铰接式公交车。

发动机是从其他车上拆卸下来的,车厢是工人们自己锻造出来的,最终,在大修厂的车间里,被称为“大通道”的铰接式公交车横空出世,这也填补了新疆制造公交车的空白。

1974年,乌鲁木齐市公共汽车公司研制成功铰接式大客车,填补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市公共客车制造业的空白。

“ 大通道”公交车一趟能拉300多名乘客,就像现在的18米BRT铰接式车辆一样。不过,那时的通道车是13.7米,中间有个铰接盘,四周用手风琴的那种布蒙着......在公交工作35年的程师傅形象地比喻着。后来,上海、北京牌通道车成为首府公交主力。  

1979年来到乌鲁木齐公共汽车公司参加工作的周为民接触的第一辆公交车就是“大通道”。

周为民的儿子周方出生,从小在方向盘边长大的周方,19岁时也成为一名公交司机。而今,周方驾驶着18米长的“BRT”,穿行在繁华的友好路和北京路,一如30多年前的父亲驾驶的那辆“大通道”。“虽然辛苦,但我会一直快乐地开下去。”

“那时候公交司机可风光了。”周为民说,当时自己一个月工资有100多元,普通工人只有五六十元,生活算是小康了。

上世纪90年代,因为社会车辆的增加,道路开始拥挤,为减轻道路压力,“大通道”逐渐退出市场。

“虽然那时候工作条件艰苦,但这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段日子。”周为民说。

70年代乌鲁木齐市火车南站公交停车场。  

上世纪80年代的火车南站广场,公交车停在站台。  

1991年的乌鲁木齐火车站,公交车停在站台上。  

1998年,河滩公路路口,远处的公交车正在行驶中。  

1998年,停靠在八楼的2路黄海牌公交车正在行驶中。

1999年,位于新华南路的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第二公共汽车公司停车场夜景。(朱新萍 摄影)

2003年10月,公交总公司开展“公交儿女心向党,三新服务铸辉煌”展示活动。(朱新萍 摄影)

公交车的BRT时代

2011年5月1日,乌鲁木齐BRT1号线开工,6月10日,BRT3号线开工。2011年8月28日,BRT1号线和3号线顺利实现试运营,开通仅一周,运力已经超预期,日均载客量超过20万人次。

按照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建设周期至少要一年半左右,而乌鲁木齐仅用四个月完成工程。创造了又一个新疆速度。  

2011年9月18日,由北京公交集团援助的10辆参加过北京奥运会服务的18米BRT车到位后,在乌鲁木齐市新医路路口举行投运仪式。(王忠民 摄影)

2012年,捷报传来,乌鲁木齐入选全国首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如今乌鲁木齐市已经开行的1、2、3、5、6、7等多条“BRT”线路及“K1”“K2”环线快客。

八楼记忆

因为刀郎那句"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 让内地人对八楼充满了好奇,汽车停靠在八楼,是西部的城市风情?还是能一直开到第八层楼? 

八楼就是高8层的乌鲁木齐昆仑宾馆。早期的乌鲁木齐没什么楼房,八楼在1958年建成后,一度曾是新疆楼层最高、服务设施最好的宾馆,并声名远播。昆仑宾馆前的公共汽车站也因此得名——八楼,而2路只是一条途经这里的公交线路。  

2005年,停靠在火车站的44路公交车。

2008年的南门,蓝色的公交车正在行驶中。

2011年,27路公交车。

现在的八楼,BRT跑的呢,大家都称BRT为“豪华版公交车”。2011年,BRT公交车以崭新的姿态改变了乌鲁木齐市民的出行理念,为百姓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出行环境。

城市经济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公共汽车的运行。各族群众的出行同样也离不开公共汽车的出行服务保障。

一座城市的公共汽车发展,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如果您是公交世家、公交事业发展研究的专家、您手头有说不完的故事,请来这里,我们给你讲述故事的平台。

故事还没有讲完.......

新疆公交 建华 钟鸣)

扫一扫

公交信息网微信公众号
bus_info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7-2019 bus-inf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设计备案号:沪ICP备17055837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04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