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星期二
动态播报
2025市民出行新方案 | 久事公交开通首条需求响应式定制班线 第九届公交都市发展论坛 (深圳)邀请函 石河子市公交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宜昌公交春节滨江观光定制巴士18日开行! 传承张謇精神•厚植为民情怀•党建引领前行•文化润企发展——南通公交集团发布全新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创新 实践 沟通 | 聚焦「智慧公交」目标 助推公交转型发展——沪苏城市公交企业经验交流会在通顺利召开 岁月为鉴人民为证,百年北京公交实现历史性跨越! 今日生效!新《安全生产法》处罚条款对照 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发布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 2025市民出行新方案 | 久事公交开通首条需求响应式定制班线 第九届公交都市发展论坛 (深圳)邀请函 石河子市公交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宜昌公交春节滨江观光定制巴士18日开行! 传承张謇精神•厚植为民情怀•党建引领前行•文化润企发展——南通公交集团发布全新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创新 实践 沟通 | 聚焦「智慧公交」目标 助推公交转型发展——沪苏城市公交企业经验交流会在通顺利召开 岁月为鉴人民为证,百年北京公交实现历史性跨越! 今日生效!新《安全生产法》处罚条款对照 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发布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
公共交通的逻辑重构之二:从法律悬浮到政策落地的再思考
2025年04月21日 17:48:00 来源:徐泊廷&DeepSeek 访问:86次

引言:公共交通的逻辑重构之一:从存在价值到发展路径的再思考》立的是公共交通于城市交通发展矛盾的内在价值。但其价值实现是一个资源持续投入的过程,因受到各种因素的约束影响,公共交通发展客观上处于减量发展中。

《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我国首部公共交通领域的行政法规,明确了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政府主体责任及优先发展战略,是从法律上对公共交通价值的确立。但在地方落实中仍存在政策协同不足与执行偏差问题。以下从核心条款与地方实践对比出发,梳理需优化的方向: 

一、立法目标与落实差距分析

 1. 财政保障机制:立法要求与执行脱节

立法要求:《条例》第十三条明确“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和财政承受能力安排经费并纳入预算”,第十六条要求“及时给予补贴补偿”。 

地方问题:实践中,部分城市仍存在补贴资金未法定化、拨付滞后等问题。例如,东南大学专家指出,过去部分城市采用“一事一议”方式,导致补贴不稳定,企业运营困难。北京市虽将补贴纳入预算,但中西部城市因财政压力常压缩公交投入,形成“服务要求高、补贴责任推诿”的矛盾。 

优化方向:需建立财政补贴法制化机制,例如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下限,或探索“土地溢价反哺”模式(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增值收益定向用于公交补贴)。 

2. 服务水平提升:标准统一与动态调整的矛盾

立法要求:《条例》第十八至二十三条要求优化线网、公开信息、提升准点率,并建立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地方问题:某市近期优化8条公交线路,通过整合线路、新增接驳功能提升效率,但此类调整多依赖行政指令,缺乏常态化动态评估机制。部分城市仍以“客流规模”为核心指标,忽视可达性、换乘便利性等服务质量维度。 

优化方向:引入多维度评价体系,例如将“居民出行成本占可支配收入比例”“公交覆盖盲区减少率”纳入考核,并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线网动态优化平台。 

3. 票价调整机制: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平衡困境

立法要求:第十四条提出“建立多层次、差别化票价体系”,允许定制公交市场化定价。 

地方问题:某市尝试定制公交市场调节价,但因缺乏差异化定价细则,导致低收入群体负担加重。部分城市票价长期未调整,企业亏损加剧,如某东部城市公交票价十年未变,财政补贴占比从58%降至32%。 

优化方向:完善优化票价与居民收入联动机制,例如设定票价涨幅不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同时对通勤、医疗等刚性需求线路保留低价票,市场化线路(如旅游专线)实行弹性定价。 

4. 安全与服务协同:制度细化与执行落地的差距

立法要求:第四章安全管理条款细化安全责任,禁止危害运营行为(如干扰驾驶、携带危险品)。 

地方问题:重庆市修订轨道交通条例,新增“禁放风筝、无人机”等条款,但执法力量不足导致违规行为屡禁不止。部分城市安检效率低,高峰时段引发客流积压,与《条例》第三十四条“及时疏导”要求冲突。 

优化方向:推广智能安全技术(如AI视频监控自动识别危险行为),并优化安检流程(如分时段差异化检查),平衡安全与效率。 

二、协同政策组合的完善路径 

为避免“政府责任逃避”与“服务效能内耗”,需构建以下政策组合: 

1. 财政-服务-票价的三角协同

财政保障:通过立法强制要求公交补贴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如≥1.5%),并探索发行公共交通专项债。 

服务优化:将“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平均候车时间缩短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推动线网与人口密度、职住分布匹配。 

票价分级:基础线路维持公益性低价,定制化服务(如通学公交、旅游专线)实行成本加成定价,通过交叉补贴实现整体可持续。 

2. 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的双重驱动

智能调度:应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线网(减少重复线路),通过信号优先系统提升准点率(济南路口通过时间缩短18%)。 

混合开发:借鉴重庆“站城融合”模式,将公交场站与商业开发结合,反哺运营成本。 

3. 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

需求响应:建立“公交线网调整听证会”制度,公开征求市民意见,动态响应出行需求变化。 

透明化监督:要求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公交财政投入、服务指标达成情况,接受人大审议与社会监督。 

三、结论:从“法律悬浮”到“政策落地” 

《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公共交通治理从“行政主导”转向“法治化框架”,但地方落实需突破三大瓶颈:财政责任刚性不足、服务评价单一化、政策协同缺位。

未来应通过“法制约束+技术赋能+公众共治”,构建公益性与可持续性兼顾的公共交通生态系统,真正实现《条例》提出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目标。

扫一扫

公交信息网微信公众号
bus_info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7-2019 bus-inf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设计备案号:沪ICP备17055837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0460号